查看原文
其他

“益”起读书! | 校长名师话阅读②

2018-04-25 海教思维

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关注“海教思维”



好书里,有先贤的智慧与杰出的思考,这些有质地的东西才能不断地校正我们对世界的判断和对自己的认识。而读书更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有助于我们的理性成长,更有助于我们引导学生学会与世界相处。有记者问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你为什么要去登珠穆朗玛?”他回答:“Because it is there。”教师为什么要读书,回答也该是这么简单和轻盈。

今天,我们继续为您推送“校长名师话阅读”系列内容。在这里,我们收集整理了海淀区一些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关于阅读的观点,希望您可以从他们的“阅读经”中有所收获。



于会祥(北京市育英学校)

学校发展,

就从选书和读书开始!


“校长,您给我们推荐几本书吧。”就任育英学校的校长后,经常有老师和我说这句话。五年中,我确实给老师们推荐了一些书目,包括《管理法则》《读懂孩子》《把信送给加西亚》《师生交流的艺术》《课堂观察》《教育就是解放心灵》等。同时,学校还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模式,修建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主题阅读馆和校园流动图书馆,改变了图书馆过去只是借书、还书的单项职能,将其发展成供全校师生共同读书、学习、交流的平台。


育英的老师成长得很快,一群名师和青年才俊让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充满后劲,也给学校对教师队伍的引领与管理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因此,在多种培训途径并存的同时,读书学习是育英始终坚守的一项内容。


校长是干什么的?对此,国家相关文件中是有明确规定的,但如何让这些文字规定真正地落地,甚至生根发芽,需要校长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进行全盘统筹与思考。当下的育英学校是一所一校四址的学校,新加盟的百余位教师与原有教师之间需要相互学习与融合,书籍中的文字会告诉老师们该怎么去想、怎么去做……


过去的五年,育英学校取得了一些进步与发展,但距一流学校还有不小的差距,怎样缩短这个距离,老师们会从书里找到答案……未来的五年,是育英学校内涵发展并形成可持续发展力量的重要五年,我们需要完成很多很多的工作,从哪里做起?怎样完成得更好?我们需要书籍给予我们解决的路径……

未来的五年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五年。学校的内涵发展是每一位教职工个体内涵发展的聚合。为此,让我们先从选书、读书开始吧!


范胜武(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

阅读是支持孩子

终身发展的不竭动力


若要我说,读书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灵性,提境界,树形象。它能使孩子摒弃大人的说教,自我感悟人生真谛,从书中汲取营养,自我锻造达到思想认识的新高度。读书不仅仅是语言学科的任务与需求,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少走弯路,极早成熟,发展自我,铸就他们人生发展的根基!


近来,我与一位家长的交流让我更加坚信这一观点。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本校一名三年级学生的家长,与他交换了微信,并开始了交流。谈到孩子入校以来最大的收获,家长激动地告诉我:“最高兴的是,孩子变得特别爱看书,并且由于阅读发生了一连串可喜的变化。”学校开设阅读课,打造书香校园,进行教室改造,让孩子眼里,手边时时刻刻都有书,同时通过教师引导,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这位学生就是在此过程中收获颇丰的一个代表。


按孩子父亲的话就是:“孩子放学回家不再玩电子产品了,就喜欢看各式各样的书,学习成绩也提高了,最令人惊喜的是,才三年级的他,就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走过学校高三毕业生荣誉墙的时候,他指着其中一位优秀的高三毕业生大声地告诉我:‘爸爸,我以后就要到这里去上学,这所学校的排名虽然不是数一数二的,但它的这个专业是最棒的!’听到他这样说的时候,我既震惊又开心,阅读对孩子的影响真是太大了!”


我对这位家长的话深表赞同,“阅读的广度改变生命历程的长短,阅读的深度决定思想境界的高低。”当下,时代发展一日千里,社会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互联网技术也改变了教育模式,未来的学校围墙将被打破,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分享到名校教育、名师教学,自学将成为最重要的学习能力。而这其中,阅读是自我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唯有此,才能让孩子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始终保有学习与成长的不竭动力。


高峰(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

黄金阅读在童年


大量事实与数据说明,人生的黄金阅读在童年——抓住了童年的阅读,就解决了一生的阅读,就打开了阅读之门。


即使有人说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较大,或许是因为人们通过电子阅读等获取的渠道日益增多;但是对于整本书的阅读价值——捧着一本纸质书静静地品味、细细地揣摩,与在电脑上、平板上、手机上浏览电子书,完全是两回事儿——我把纸质阅读称为“美食”,把电子阅读称为“快餐”,虽然都有“营养”,但是对人的成长起到不一样的作用,如经常吃快餐的人,身体会出问题。


为什么中国成人不喜欢读书?


我想,主要是错过了阅读的黄金期——这与在童年时期没有建立起阅读的兴趣、习惯和积累起一定的阅读量有高度相关性。


小时候就不喜欢读书,到了成人世界,就很难建立起读书的兴趣和习惯了。有一个调查数据,成年人群中喜欢买书、读书、藏书的人,90%以上是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形成了阅读的习惯,并终生喜欢阅读。也调查了不喜欢买书、读书、藏书的人,也是90%以上的人是在童年时期就没有阅读的习惯,所以一生都难以建立起阅读的兴趣。


人生黄金阅读在童年。不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只有抓住儿童阅读的黄金期,把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建立以及大量的阅读和积累看作比什么都重要来设计和打造,才能培养起一个人一生的阅读习惯;而只有人人都喜欢阅读的民族,才是具有人文修养和创造不竭的民族。


马成霞(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真实的学习正是

在“静悄悄”中发生的


打开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看到了“日本的教师也在边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适应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这一切与我国教育的现实状况是何等相似。在我校,“高效课堂的模式”“由设计教到设计学”等教学模式正以其超强的魅力震动着我们的讲坛。


读着此书,文中的许多话语引发了我的共鸣。“静悄悄的革命,即使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及文本的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效果。”读着这些充满睿智与思考、信心与执着的文字,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学科教育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文化”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文化学习的共同体。


教师的角色应是文化引领者——从学习外语的第一天起,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应不断提高,教师应该有机地把文化教学很好地融入到语言教学中,更好地落实在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上。那么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来探讨在中学阶段怎样有效开展英语文化教学的教与学将会有更大意义。


贾红斌(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

读书与吸收


身心健康才是真的健康。其实,”心”的健康决定了”身”的健康。而“心”的健康很大程度要靠书籍的滋养。书籍中的思想与智慧是我们人生长途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


同样一本书,读书的人不同,所获得的精神营养也不尽相同。


读书就如同我们吃食物一样,我们的胃里因有消化酶所以能很好地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同样,我们的认知中若有消化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语言以及写法的“酶”,我们就能够很好地吸收书籍中的营养。


而这种认知中的“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要靠后天的培养。如:我们学习《雨铃铛》这首小诗,作者把春雨比作铃铛。作者为什么这样比呢?通过揣摩我们体会到了小雨滴的形状像铃铛,小雨滴滴落在物体上的声音像摇铃铛。如果只理解了这些,还是在纸面上做文章,没有做到力透纸背。我们应引导学生再深入探究,再读读,再想想。这时语感好的孩子就会发现,雨铃铛读起来很美,从中能体会出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因为小铃铛是被大家所喜爱的,把春雨比作大家喜爱的事物,就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所以,比喻不仅要形似,还要有“神”的相通。凡修辞皆情感啊!


通过这样的学习与探究,学生们的感受力提高了,理解力增强了,欣赏水平与评价能力也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就初步形成了认知的”酶“,这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前提。这种 “酶”也会在不断的学习与探索中变得强大起来。其实,我们语文老师的工作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帮助学生消化,而是应该协助学生制造这种吸收语文文字中营养的 “酶”。当学生认知中的“酶”足够强大时,他们所吸收的营养才会丰富,他们的“心”才会健康,他们身上才会闪耀出人性的光芒!


李兰瑛(北航实验学校小学部)

走出“忙读、盲读、茫读”


如今,教师不能静心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修炼,任何功利与浮躁之气都只能让我们浅尝辄止,难以深入。


忙读(匆忙的阅读)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很少有时间潜心深入阅读,常常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胡乱抓取资料,看似读了很多,但终究是东拼西凑,留于皮毛,过于浅薄。在碎片化的时间中随意读取的媒体推送缺少体系性与科学性,表面看拓宽了知识边界,但快餐式的阅读营养价值不高,吸收效果不好,持续作用时间不长。


盲读(盲目的阅读)

自媒体时代让任何人的声音都有可能被听到,但不是任何人的思想都值得被记住。而经历过时间检验而留存下的经典可以摆脱地域、时间的限制,给予人永恒的智慧启迪。在阅读中应追本逐源,用有限的精力尽己所能去触碰精神家园的本真。


茫读(茫然的阅读)

如同“我们知道很多道理但依旧过不好一生”一样。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漫游时容易迷失于灵动的语言文字,困囿于跌宕起伏的情节或沉浸于缺乏时间检验的某种言说。常常忘记了为什么而读的初衷。缺少了更高占位的理论支撑,沉淀后精心的独立思考与体悟,更缺少了结合儿童不同年段特点有的放矢的阅读引导与启发,程度分寸拿捏不当。


作为一线教师,“忙读、盲读、茫读”,很难满足育人育己。因此,我们需要静下心来读书,从容一些,沉静一些,让自己的心慢慢被浸润。只有这样才能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同时使自己尽可能保持一种青春的心态。


翟晓江(海淀区前进小学)

学陶,须既知且行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即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我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与深刻,同时也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味陶行知先生说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的还是学习与思考。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


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让我最感动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同时认识到自己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努力,以自己的行动来实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导,我要依据小学生心理的发展、年龄特点,改变传统的角色定位,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升专业水平,用最真诚的心去滋润学生,用言行去关爱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让我们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际行动创造出新的成果,努力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勇于创新,在教学工作中再创佳绩。



编辑:海教思维




推荐阅读

让有限的校园“无限扩大”,这所学校是如何做到的?

海淀这所中学为什么能吸引150多位院士亲笔题词?

走向卓越 | 一位海淀好老师成长的“四部曲”

林卫民:如何办出一所高品质学校?

“一贯制”,如何让教育之路更畅通?

“读”出来的精彩 | 校长名师话阅读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